繁體中文
当前位置:首页 > 颈椎 > 详细内容
颈椎病正骨十法
发布时间:2013/7/13  阅读次数:9114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v 关节错位需正骨,动中求正是要诀,
v 肌肉放松勿对抗,切忌粗暴伤病人。

v 定点动点选得准,椎间狭窄加牵引,

v 关节开合要充分,轻巧闪动定成功。


“三步定位诊断”和“四步十法”。

三步定位诊断法: 神经症状定位诊断、触诊定位诊断、X线片定位诊断 

正骨四步:

放松手法;正骨手法;强壮手法;痛区手法

1 仰头摇正法:用于枕寰、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。患者仰卧,低枕。术者一手托其枕部,一手托其下颌,将其头做上仰(仰头可使c2-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"定点"),侧转,缓慢动2-3下,嘱病人放松颈肌,待头转到较大角度时,稍加有限度的"闪动力",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,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"咯得"声。也可取坐位操作。


枕环关节以伸屈功能为主,复位时的手法要点是:应仰头>=30度,转头<=30度。闪动力方向应向上,即做伸屈动作23下;环枢关节以转头功能为主,复位时的手法要点是:仰头<=20°,转头>=30°,闪动力方向是外上方做转头动作23下。复位标准是症状好转、消除,触诊对位正常。千万不要追求响声,甚至以响声为复位标准,以避免发生矫形过正而致手法伤害。

2 低头摇正法:适于颈椎2-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。患者侧卧、平枕、低头(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。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)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,拇指按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"定点",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"动点",以枕部为支点,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,托面颊之动点手用有限的"闪动力",按压横突的"定点"的拇指同时加力阻力,使关节在动中因"定点"有压力而复位。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-3次。


3 侧头摇正法:适于颈椎2-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、侧摆式错位。患者侧卧、低枕、头前屈,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,另一手轻拿其后颈,拇指"定点"于错位之横突下方,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,动作同低头摇正法。


4 俯卧摇肩法: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。患者侧卧、平枕,上肢垂直,手置臀部,术者立其后方,先将肩部向下推动2-3下,使下段横突距离增宽。用拇、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,另一手扶于肩部,作向前推、向后拉的摇动,同时注意保持向下的力量,"定点"作对抗阻力,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,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,只是"动点"在下,改为摇肩,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。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,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。


5 侧向搬正法:适用于颈椎2-6侧弯、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。患者仰卧,术者立于床头,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(侧摆者只按一点,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)。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,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,(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),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,拇指"定点"不放松,,并与"动点"手协同作扳、按、牵联合"闪动力"以使错位关节复位,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,去枕,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,与侧头摇正法相同,抬头角度加大。c6-t2侧摆、侧弯式错位者,可将"动点"改为推肩拉肩法,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。


6 挎角搬按法:适于c2-4后关节混合式错位,(常见于交感型颈椎病、偏头痛、落枕引发的滑膜嵌顿、脑震荡后遗症)


(1)坐位治疗适用于轻症者:术者拇指“定点”于患椎关节隆起部,另手抓扶其头顶或额部,嘱患者配合放松颈部,将头扳向健侧前外45°方位,继扳向患侧后外45°方位,定点手同步稍加力按住约1015秒后,动点手做轻力摇动23下,手法完成;


(2)健侧卧位治疗适用于重症者或不能配合颈部放松者:①c23关节滑膜嵌顿者,低枕,患者健侧卧位,头前屈约30°,充分展开患椎关节,术者双拇指轻力弹拨下颈部紧张肌肉(提肩胛肌、夹肌) 以引导嵌顿之滑膜退出,继而以拇指在“定点”轻按于错位关节隆起部(急性炎症期剧痛),另手托扶其健侧耳至头顶部,移开枕头,将头顺床面扳向前外屈位45°,待患者颈部放松时,将其头扳至患侧仰头位约45°处(与坐位角度同),“定点”稍加力按住1015秒钟, “动点”手做轻力摇动23下.手法完成。混合式错位者应加侧卧推正法、仰卧水平牵引法和仰头摇正法。②无滑膜嵌顿者,不需做滑膜嵌顿诱导松解手法。 


7 俯卧冲压法(旋转分压法):适于颈胸交界处(c6T3)各种类型的椎关节错位。本手法应认真注意实施冲压时,“定点”要放在棘突根至椎板部或横突部,可免手法伤害。实施如下:治疗床头放一厚软枕,13在床外,患者俯卧于枕头上,并将头颈部放在床外,双上肢按医嘱自然放在床两侧或悬吊于床头外。


(1)旋转分压法:以C7棘突偏左,T1棘突偏右为例,术者站于床头,以左手掌缘“定点”于T1棘突右旁,右手掌缘按在T2-4棘突左旁(保护正常椎体),令患者将头转向右并放松背部,术者根据患者体质、病情以适当的冲压力冲压13下,令患者头转正;以右掌缘“定点”于C7棘左旁,左手仍按于T1右侧,令患者将头颈悬吊并转向左,放松颈背部,术者(注意肘部伸直约150)用双手的扭压力冲压13下,手法完成,令患者头转正后触诊检查如已复正即可。


(2)手法牵引:令患者向上将双上肢及头颈悬吊于床头外,术者双手按于下颈椎两侧(手指勿抓颈前部),掌缘达枕骨部,双拇指置T2棘突两侧,用力按压并向头部方向加牵引力,由T2c6逐椎压/牵23下。


(3)直接冲压法:适用于滑脱式错位,以T1向后,T2向前为例,如2法加大牵引力使T12椎间隙增宽,有利于T2复正,令患者俯卧将T1置床边缘落实处,并嘱其配合术者,在口令3时将头抬起,术者(双臂伸直)双掌重叠“定点”于T1棘突至椎板(C7T1棘间)处,在口令3时同步适度用力冲压13下,手法完成(此位是星状神经节部,冲压力宁轻勿重,先轻后重。


(4)侧向扳按法:适用于侧摆式错位,在手法牵引后进行,以T1偏右为例:令患者将双上肢及头颈悬吊于床头外,术者右拇指按在T2棘左旁加阻力,左手扶按在其右颈部(C6-C1),左腕达头部,将其头颈整体推扳向左做侧屈动作12下,此为松解错位关节,继换手“定点”按于T1棘右侧,以相同动作将其头颈推扳向右做侧屈动作23下,动作幅度和“定点”按力都比松解时加大点,以促复正。


复位手法后,都以牵引作为整理手法而结束治疗。本手法操作时间不宜过久,尤以老年患者,故放松手法和强壮手法可在侧卧位进行。高血压患者慎用。

8 侧卧推正法: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,尤其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,患者侧卧,平枕、低头,术者用拇指、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"定点",另一手托其下颌,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。当仰头时,"定点"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,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。滑脱较重者,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,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,亦可复正。


9 牵引下正骨法


方法:用龙氏牵引椅。

牵引重量,16-20kg,时间5-15分钟。

手法:选用推正法(滑脱式),摇正法:摇头、摇肩(旋转式),搬正法(侧摆式)、综合法(倾仰式、混合式)、反向运动法(斜角肌)

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(膨出)、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(徒手复位困难者)多关节多型式错位,倾位、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。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,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,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。牵引后选用摇正法、推正法、侧向搬按法复位,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。研究证明,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,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,较安全,舒适(无痛)而且疗效显著。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,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。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,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,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,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。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。

患者坐于龙氏牵引椅上(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)。术者站其后,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,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,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,颈肌放松,此为预备(放松)手法。

9.1 牵引下摇正法:适用于c2-t2旋转式错位者,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。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。选用复位角度后,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,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"定点"隆起横突后侧,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。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,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,c5左侧后突,取30度牵引角度,左手拇指"定点"c4右侧后突的横突,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,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,左手拇指加阻力,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。可重复2-3(缓慢复位法),或加闪动力(快速复位法)。术者改用右手拇指"定点"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,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,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,右手拇指加阻力,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,可加"闪动力"或重复2-3次。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(c6-t2),则改用摇肩法,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"定点",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。


9.2 牵引下推正法:适于前后滑脱式、倾位、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。术者双手拇指"定点"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(滑脱、倾仰者"定位"于同一棘突旁,旋转者"定点"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),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,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。若颈椎为前滑脱(暴力性损伤),则改为由前向后推,拇指"定点"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,左右侧分别进行,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。


9.3 牵引下搬按法: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者。术者一手虎口(用第二指掌关节)扶于患者错位颈椎旁隆起处作“定点”,另一手握患者对侧手腕,徐徐用力向下推()使患者颈部侧屈约20°左右,然后轻轻还原。重复上述动作23次。一般先做健侧(“定点”于病椎健侧略凹处),使交锁的关节易于松解,然后做患侧复正较易成功。


10.反向运动法:用于松解肌痉挛和肌性牵涉性痛。例如斜角肌(锁骨上窝处可触到索状硬结)痉挛多为钩椎关节错位的体征之一。可在正骨后进行反向运动法而解除痉挛。


手法:术者左手食中二指按于其左锁骨上窝的斜角肌紧张肌腱处,让患者转头向左,术者加力按压同时嘱患者用力将头转向右:重复上述动作23次即可。又如正骨后患者仍感颈连背有一处牵拉性痛者,多因颈椎关节错位,引发最长肌(痛点距病椎6个椎间)长期痉挛所致。患者坐于凳上,术者站其背后,嘱患者头略仰,术者一手扶其肩,另手拇指或屈肘按于其背部痛点上,开始加力按压同时嘱患者用力屈颈低头,重复2-3次即可。此法解除肌痉挛所造成的牵拉痛可立即收效。“对顶法”属复位手法,对钩椎关节前移错位有简易整复作用。
上一篇:失语、咽喉症状 下一篇:没有了!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蜀ICP备19041946号-1